这两天,这位“Mr孙宁\"的微头条有点火。
(资料图片)
据说,看哭了很多的40岁中年,尤其是出身农村的40岁中年。
毫无疑问,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窝子。我刚看到的时候,“说的道理”,情绪有那么一瞬间被挑起过。不过,冷静地想想,还有好多的事情值得说叨说叨。
1 .
第一句“很多人,年到40,一事无成”,这个帽子扣的有点重,“很多人”是多少人?20%还是80%?什么是“一事无成”,事业?婚姻?健康?财富?还是别的?
比如40岁失业了,没了工作,没了收入,但又找不到工作。40岁之前十几年工作的履历里,一直都是个普通员工,或者做到了中层,这可以定义为“一事无成”吗?
比如40岁负债了,开的公司倒了,欠了一屁股债,而40岁前折腾了五六家公司,都做得不温不火,这可以定义为“一事无成”吗?
比如40岁未婚,存款也付不上一套首付,工作随时有可能被裁,这可以定义为“一事无成”吗?
再具体地标签化,40岁担任企业高管、40岁公司年营收过八位数、40岁有房有车有娃,这样的40岁算不算“事业有成”?
其实,“40岁”是一个标签化的数字,硬是给它扣上一些定语,比如“事业有成”的40岁、“一事无成”的40岁,这事就不好玩了。
90年前,40岁的教员,还被人叫“小毛”呢。
远的不说,近的任正非、宗庆后、陈丽华,好像都是40岁以后才起步。
40岁,不早不晚,应是最好的年纪,而不是“中年危机”的代名词。
2 .
说到原生家庭,不应只说“狭隘、自卑、呆板、低情商”,也应该有“阔达、坚强、笃定、真诚”吧。
说到原生家庭,我算是有发言权的一个。
我出身在湖南隆回(《早安隆回》里的隆回)一个高寒山区,一直都是国家级贫困山区。因为如此,我大约是5岁到10岁,跟随爷爷奶奶生活,应该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,有的时候被村里人嘲笑“没爸妈的孩子”。
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被父母接到了江西的一个山村,但至少不用做留守儿童了。可父亲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,我的母亲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,父亲少言寡语,母亲情绪化有点严重,动不动就骂人,怎么难听怎么骂。
父母对我们的学习从来不闻不问,有意思的是,我的父母至今也说不上我上了哪个大学读了什么专业,也不清楚我研究生的学校。
这个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的母亲可能是因为家族原因,还是因为她受过什么刺激,她有精神分裂症。在我的印象里,母亲经常犯病,有的时候还有非常严重的暴力倾向,有时犯病就是一个礼拜,有时一两个月也不见好。我们兄弟几个除了要做好避免被母亲误伤之外,还要做饭、上学、干活、照料。
也因为如此,搞得十里八乡都是对我母亲的风言风语。
这就是我的家庭,它确实让我自卑过、无助过、绝望过。
但是,并不像这位作者所言,这样的家庭并没让我们“胆怯、木讷”,更没有所谓的反社会人格。有意思的是,我反而成了家族里第一位大学生,第一位研究生,第一位落户北京的城里人。
原生家庭,任何人都没得选 ,但不是我们“一事无成”的背锅侠。我们也要爬上山顶看看远方,看到的并不是一片荒芜。
3 .
作者最后的大段文字,将“一事无成”归咎于“人情”、“人性”、“规则”,并给“努力”加了个“盲目”的定语。
不难发现,我们很多时候将事情简单化归因处理。
比如官要做大,要会来事;生意要做好,就要精明;人脉要广,就要懂得人情世故。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这些的影响力放大,甚至将其定义为“成事”的关键先生。
不可否认,这些东西很重要。但真的可以掩盖背后的勤奋、努力的价值吗?
不见得!
我是三岁才会说话,八岁上幼儿园,反应总是要比人慢半拍,说话急了会结巴。但我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勤奋,他们很多时候半夜剁猪草,凌晨四五点浇菜园、打柴。所以, 努力是我身上唯一可以拥有的东西 ,不管寒来暑往,不管手脚冻疮流血,我都是班级里那个最努力的学生,虽然进步不大,但我知道有希望。
我们这些农村,尤其是贫困山村的农家子弟, 除了努力还会有什么呢 ?
正因为努力,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从班级倒数走到了全校第一,直至高中;
正因为努力,工作从默默无闻一跃成名,最后落户北京;
正因为努力,创业失败负债重新爬起,一块钱一块钱地还完上岸。
当你认知里的成功,是来自“人情世故”和“拿捏人性”时,你一定程度上忘了勤勉努力的真正价值。
比如最近一则《我:毕业5年,存款5000,她:中传硕士,火锅店保洁》,她们两个211的大学生,是30岁的“一事无成”。2月16日,她们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发文回应两位女孩的故事:“她们躺平了吗?没有!她们抱怨了吗?没有!她们放弃了吗?没有!她们有信心吗?有!”
比如,我每天要写工作日志,少则400-500字,多则2000字,至今已写了有800多天,累计超过30万字了。很多时候真的很疲惫,真的想躺下来刷刷手机,但我还是在一天一天地写,没有节假日,没有国庆春节之别。
写这个东西带来什么了呢?
那就是如这个作者所言“一事无成”,并未让我赚到钱,也没让我成为作家。
但为什么要努力地做这么一件小事呢?
把这件事情的时间维度从一天,一个月,一年拉到十年,甚至更久,我相信这种不断的思考、总结、输出,是不是也会有所新发现新收获呢,虽然不知道是什么,也不清楚什么时候来到,或者压根就不会有。但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, 努力本身的意义已经大于结果的意义 。
我们奋不顾身地挑战过、尝试过、改变过,应 无悔于“努力过”的自己 ,也许40岁“一事无成”,但你信心在,信念在,50岁“有所成”不也可以吗?